杀戮言官是明朝皇帝最不愿意背负的罪名。>
这也成为明朝言官弹劾泛滥成灾的根本原因。>
言官往往以朝廷的清流自居,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圣训国法、纲常伦理、道德公义的掌握者。>
所以一旦出口就理直气壮,给人一副公道正派、大义凛然的感觉。>
但如果仔细研究一些发生在明朝的弹劾案例,就会发现并非所有的言官都是出于国家和民族利益,出于公理道德实施口诛笔伐的。>
言官们很可能不贪财色、不谋富贵,但他们贪恋名气、名声、名望。>
名与利是对等的,是无形资产,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利益。>
对于名的刻意、肆意追求,其本质也是一种贪婪。>
为了求名、出名,吹毛求疵、捕风捉影已经是小儿科。>
言官们公认,并且一贯奉行的风格是事有唯恐不骇人听闻、立论唯恐不偏执极端、言辞唯恐不夸张激烈。>
他们关心的并不是弹劾会不会有利于国计民生,纠察是不是有利于延续国运、匡扶正义。>
他们只是追求一“骂”成名天下知,最好能够因“骂”而身死,则可以万古流芳,成就保质期、收益期更长的名声。>
更为阴暗的动机是,言官的将“骂”这种舆论监督手段当作政治斗争、势力博弈的武器。>
通过无限制攻击提高整个言官群体的政治分量、社会影响,进而维护群体势力的扩张。>
这是不是贪?如果要以对名气这个无形资产作为评判贪官的指标,估计明朝会有很多言官名列榜单。>
言官们都是文官,文人就该文质彬彬、斯文儒雅。>
但明朝言官的“凶”超越了人们对文人的人格设定。>
当权者当然要骂,当权者在野之后还要骂,甚至死了之后继续骂。>
估计他们所追求的效果就是骂倒、骂死、骂臭,骂到身败名裂,骂到死无葬身之地,骂到遗臭万年。>
雒于仁之外,还有很多言官前赴后继、络绎不绝。>
对万历皇帝展开了无理由、无底线的,苍蝇乱舞式、群狼撕咬式攻击。>
廷杖、诏狱、革职都不解决问题,万般无奈之下,万历皇帝只能选择沉默、逃避。>
一个本来雄心勃勃的皇帝,只能在言官的围歼之下成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《大明,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》 最新章节第225章 祸国殃民,网址:https://www.bqgbi.net/332_332485/226_2.html